近年來詐騙集團的手法日趨多樣,連網路賣家也成為鎖定對象。根據內政警政署165打詐儀錶板統計資料顯示,「網購詐騙」案件在通報受理的詐騙類型中高居第二,顯示網路交易風險已擴及買賣雙方,亟需提高警覺。
刑事局特別整理近期常見針對「賣家」的詐騙手法,例如冒用「賣貨便」交易名義,要求賣家進行所謂「金流驗證」,實則誘導點擊釣魚網站,進而騙取個資與帳戶資訊。此類手法具有高度迷惑性,稍有不慎即可能造成財務損失。
一名女粉絲因無法出席韓星TAEYEON演唱會,在Dcard轉售門票,遇到願意加價購票,並要求用「順豐快遞」貨到付款,對方隨後以「權限不足」為由,轉介假冒的銀行客服,聲稱需進行金流驗證。她依指示操作匯款,共轉帳19次、損失超過75萬元,事後對方全數失聯,才驚覺遭詐。
近年來,越來越多人透過「Dcard」「Facebook社團」或「LINE社群」等社交平台進行交易,但也因此衍生出不少詐騙風險。以下是一種常見針對賣家的詐騙流程:
刑事局提醒,凡是對話中出現如「付款失敗」「帳戶凍結」「需金流驗證」等字眼,皆為高度可疑的詐騙話術。賣家若遇類似情況,應立即終止對話,並撥打165反詐騙專線,同時向所屬社群平台管理員回報,也可至165「打詐儀錶板」網站進行檢舉或報案,以防更多人受害。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