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醫採手術方式移除腫瘤 中醫治療癌症採分階段調理
西醫治療癌症的方式包含手術、化放療、標靶治療及免疫治療等,尚未轉移的腫瘤可以用手術的方式移除,為了防止腫瘤轉移、復發及達到更全面的治療,可以搭配化放療等其他方式,有效的改善生活品質及提高存活率。
中醫治療癌症方面,視人為「整體」的觀點出發,針對不同的階段給予合適的處方調理,以降低疾病不適感與治療帶來的副作用。中醫師賴睿昕根據治療進程的不同,將癌症治療過程分為初診斷、手術前後、化療、放療、標靶、免疫治療、追蹤期等。
舉例來說,中醫於手術前後有著不同的角色,術前以減少術中出血為目標,協助執刀醫師順利完成手術。而術後以調養為主,因術中切除腫瘤或器官嚴重耗傷體內氣血,中藥的加入有助於傷口的癒合,加速身體的修復,使癌友盡快回歸到日常生活。
中藥特性「增免減毒」雙向功效 增強免疫兼修復受損細胞
賴睿昕醫師指出,化放療可以有效控制腫瘤復發,但同時會損傷正常的組織細胞,加上每個人體質不同,即使接受相同劑量的化放療,也會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產生。因此,依照病情加入中藥治療能減緩副作用,提高治療品質及效果。
「增免減毒」的雙向性是中藥的特色,在增加免疫力及修復受損的正常細胞的同時,可以降低化放療造成的毒副作用。細胞組織活躍的部分如胃腸道黏膜、骨髓、生殖腺體等容易因為化放療有不同的毒副反應,於化放療前3-5天至化放療結束後2 周此期間內服用中藥,可有效降低放化療的毒副作用,且比單純於化放療後再服用中藥的效果更佳。
化放療的中藥處方以健脾和胃為主,於化療加重補養氣血,放療則是著重滋陰清熱。中藥的優勢在於可以針對不同的腫瘤屬性加強「引經藥」,改善微循環,增加放射敏感性,降低削弱病灶所需要的放射劑量,減少毒副作用。
透過中藥、針灸及穴位按摩 助癌症患者挺過抗癌之路
賴睿昕醫師說明,化療過程中因毒副作用造成的症狀包含噁心嘔吐、食慾差、白血球與血小板降低、貧血等不良反應,而於化放療後出現的失眠、口乾舌燥、疼痛等症狀更是病友們於抗癌之路的阻礙,透過中藥、針灸及穴位按摩等可以有效緩解,使癌友有體力完成既定的療程,以達到治療的最好結果。
穩定心理素質也是抗癌過程中重要的一環,減輕癌友的身心壓力及緩解焦慮有助於增進療效,進一步使病情趨於平穩。在這方面中醫有許多可以「養心安神」的藥材,讓癌友在抗病的過程中除了得到生理上的協助,精神層面的支援也不匱乏,亦鼓勵在體力允許的狀況下加入八段錦、太極拳等運動,於舒展筋骨的同時達到身心的和諧。
賴睿昕醫師提醒,中西醫共治能給予癌友多元的治療選項,以安全且有效的方法導正氣機逆亂,使人體回歸平衡。現今醫療技術對於腫瘤治療已大幅向前邁進,無論是存活率、疾病無惡化存活期、治療反應率等均有顯著的進展。除了中西合療,適當的飲食與營養,勞逸平衡以及規律運動,均有助於控制病情,共同在扶正與祛邪之間提供癌友更好的生活品質。
# 首圖來源/Freepik
更多NOW健康報導▸保健食品開封後乾燥劑、棉花該留還是丟? 藥師來解答▸經常後腳跟痛? 復健科醫師教你7招緩解足底筋膜疼痛
NOW健康:FB │ IG │ Threads │ YT │ 官方LINE │ 醫級邦 │ 健康安妞 Podcast❤溫馨提醒:歡迎轉傳「原始文章連結」分享,未經授權,請勿複製圖文轉貼本文。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