{"NEXT_PUBLIC_ENV_VARIABLE":"production","NEXT_PUBLIC_MEMBER_API_URL":"https://member.uniopen.com/api","NEXT_PUBLIC_WEATHER_URL":"https://weather.uniopen.com/api/","NEXT_PUBLIC_NEWS_URL":"https://news.uniopen.com/api/v1","NEXT_PUBLIC_NEWS_URL_V2":"https://news.uniopen.com/api/news/v2","NEXT_PUBLIC_EC_URL":"https://ec.uniopen.com/api/ecsearch/v1","NEXT_PUBLIC_MAP_EC_URL":"https://ec.uniopen.com/api/location/v1","NEXT_PUBLIC_MEDIA_URL":"https://media.uniopen.com/api/media","NEXT_PUBLIC_MARKET_URL":"https://marketing-campaign.uniopen.com","NEXT_PUBLIC_POLL_URL":"https://opinion.uniopen.com","NEXT_PUBLIC_CLOUD_URL":"https://cdn.uniopen.com","NEXT_PUBLIC_TOKEN_URL":"https://token.uniopen.com/api/token/v1","NEXT_PUBLIC_STATIC_FILES_URL":"https://cdn.uniopen.com","NEXT_PUBLIC_SENTRY_DSN":"https://a91eeddd48025a0f8030520c64b18c89@o4507059996393472.ingest.us.sentry.io/4507377714397184","NEXT_PUBLIC_GOOGLE_ANALYTICS":"G-D7YPL3Y8C4","NEXT_PUBLIC_GOOGLE_TAG_MANAGER":"GTM-T4NGDMBF","NEXT_PUBLIC_POINT_URL":"https://opwalls.sp88.tw/hub","NEXT_PUBLIC_SITE_DOMAIN":"https://www.uniopen.com","NEXT_PUBLIC_SOCIAL_URL":"https://social-api.uniopen.com/story/v2","NEXT_PUBLIC_RE_CAPTCHA_KEY":"6LdE2_AqAAAAAN3IGh19-ebdk2dajkNyAyQ6ndke"}歡迎來到 uniopen新聞 - 享生活
吉卜力AI生成圖掀熱潮! 心理師解析背後8種心理現象
authorLogo
NOW健康
2025/04/13 | 6分鐘閱讀
【NOW健康 編輯部/整理報導】當ChatGPT推出能夠生成吉卜力風格圖像的功能後,社群媒體迅速被各種「吉卜力化」的頭像和圖片淹沒。這股熱潮不僅僅是一個科技進步或網路趨勢,從心理學角度來看,它反映了更深層的人類需求和心理動機。對此,心理治療所黃閎新臨床心理師也分享,為什麼吉卜力風格的AI圖像會引發如此廣泛的反響。

▸現象1:懷舊與情感連結 回到安全感的避風港

吉卜力動畫對許多人來說不僅是童年的一部分,更是一種情感寄託。心理學研究表明,懷舊是一種功能性的情緒反應,能夠增強社會連結感、提升自尊,並在不確定時期提供心理安全感。在當今充滿壓力和不確定性的世界中,將自己轉變成吉卜力風格的角色,實際上是一種暫時逃離現實、回到童年安全感的心理機制。尤其在疫情後的世界,人們更加珍視能夠提供情感慰藉的事物。吉卜力動畫中那些溫暖、充滿希望的世界觀,正好滿足了這種需求。

▸現象2:社會認同與從眾心理 我們都在尋求歸屬

心理學家所說的「從眾效應」在社群媒體時代表現得尤為明顯。當我們看到朋友、名人甚至像Sam Altman這樣的科技領袖都在使用吉卜力風格的頭像時,我們產生了一種加入這個「圈子」的欲望。這不僅僅是跟風,更是一種尋求社會認同和歸屬感的表現。心理學家亞伯拉罕·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中,歸屬與愛的需求位居第3層。人們通過參與共同的文化活動(如吉卜力風頭像潮流)來滿足這種需求,同時建立自己在群體中的身份認同。

▸現象3:理想自我與自我提升 成為更好的版本

吉卜力動畫中的角色往往具有純真、勇敢、善良等特質,這些是許多人心中「理想自我」的象徵。心理學家卡爾·羅傑斯提出,人們有一種向「理想自我」靠近的內在動力。當人們將自己轉變成吉卜力風格的形象時,實際上是在進行一種「心理自我提升」:他們不僅僅是改變了外表,更是暫時接近了那個更純淨、更勇敢、更富有想像力的自己。這種「理想自我」的視覺化呈現,能夠帶來短暫但真實的心理滿足。

▸現象4:逃避現實與幻想滿足 童話世界的吸引力

心理學家榮格認為,幻想是人類心理的重要組成部分,它允許我們探索超越現實限制的可能性。吉卜力動畫創造的是一個既奇幻又貼近人性的世界,它既有足夠的奇異元素使人著迷,又有足夠的人性深度使人共鳴。在高壓的現代生活中,能夠暫時進入吉卜力的世界(哪怕只是通過1張AI生成的頭像),提供了一種「幻想滿足」,讓人暫時逃離現實的壓力和限制。這種心理機制本身並非負面的,適度的幻想實際上有助於心理健康。

▸現象5:身份探索與自我表達 數位時代的新形式

從發展心理學角度看,身份探索是人類的基本需求之一。在數位時代,我們的線上形象成為自我表達的重要途徑。選擇1個吉卜力風格的頭像,不僅展示了個人的文化品味,也表達了對特定價值觀(如吉卜力作品中常見的環保、和平、勇氣等)的認同。這種選擇實際上是在向世界傳達:「這是我認同的美學和價值觀,這也是我希望被他人認知的方式。」

▸現象6:新奇效應與認知愉悅 大腦對新事物的偏好

從認知心理學角度看,「新奇效應」解釋了為什麼人們對新技術特別著迷。我們的大腦天生就對新的、不同尋常的刺激產生更強的反應,這在演化上有助於學習和適應環境。AI生成的吉卜力風格圖像結合了熟悉(吉卜力的風格)和新奇(AI技術的突破),創造了一種「認知愉悅」——一種當我們的大腦成功處理新訊息時產生的愉悅感。這種愉悅感強化了人們繼續使用和分享此類內容的動機。

▸現象7:集體創傷與心理復原 尋找治癒和修復

某種程度上,全球疫情、氣候危機、政治動盪等事件造成了一種集體創傷狀態。吉卜力作品中常見的主題,如「和平、與自然和諧相處、人性的溫暖」,正好提供了一種心理上的治癒和修復。選擇吉卜力風格的頭像可以被視為一種無意識的心理復原機制,表達了對更美好、更和諧世界的渴望。

▸現象8:超越文化的普世性 共通的情感語言

吉卜力作品之所以能在全球範圍內引起共鳴,部分原因在於它們觸及了超越文化界限的普世情感和價值觀。它們處理的主題「成長、勇氣、愛、損失、與自然的關係」是人類共通的體驗。這種普世性使得吉卜力風格成為一種「情感世界語」,能夠跨越文化差異,引起廣泛共鳴,進而形成全球性的現象。 (文章授權/常春月刊)

文字編輯:楊芷晴

# 首圖來源/Freepik

更多NOW健康報導▸保健食品開封後乾燥劑、棉花該留還是丟? 藥師來解答▸經常後腳跟痛? 復健科醫師教你7招緩解足底筋膜疼痛

NOW健康:FBIGThreadsYT官方LINE醫級邦健康安妞 Podcast❤溫馨提醒:歡迎轉傳「原始文章連結」分享,未經授權,請勿複製圖文轉貼本文。

0

熱門新聞
熱門標籤
下一個分類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