延伸閱讀 : 日本流行「4:6胺基酸飲食法」是什麼?營養師教你5健康瘦身攻略:健身增肌減脂不能只吃蛋白質!
cottonbro studio@pexels
多數人對「水腫」存有誤解,認為只是喝水太多造成的體態問題。然而,表面的浮腫症狀往往隱含健康警訊。林良鴻醫師指出,當體內「濕氣」無法順利代謝排出,不僅會造成臉部與身體浮腫,更會導致脾胃功能失調,如胃口變差、腸胃脹氣、消化不良、排便不成形,甚至出現肌肉痠痛無力、頭暈倦怠等症狀。
MYKOLA OSMACHKO@pexels
想改善濕氣體質、解決水腫困擾,中醫調理講究對症下藥。林良鴻醫師建議,可透過「黃耆」入方進行調理。黃耆具補氣升陽、益衛固表、利水消腫之效,能協助排濕、提升代謝與免疫力。若搭配陳皮理氣健脾、生薑溫中化濕,更能強化脾胃功能,緩解腸胃不適。以下為建議藥膳與茶飲:
【排濕茶飲配方】
藥材:黃耆3錢、陳皮3錢、茯苓2錢、生薑2錢。
沖泡方式:以藥袋包裝放入杯中,加入500cc熱水浸泡15分鐘即可飲用,可回沖。
食用方式:一天一帖,如無禁忌症可常服。
【排濕藥膳食譜】
藥材:黃耆40g、陳皮10g、薏仁20g、白米100g。
烹飪方式:
1. 陳皮搗碎碾成粉待用。
2. 黃耆加水適量,煎取濃汁、去渣後加入薏仁、白米及少許薑絲煮成粥。
3. 再加入陳皮粉略煮。
食用方式:早晚兩次分服,可常食。
延伸閱讀 : 50歲後怎麼瘦?營養師教你熟齡瘦身關鍵:蛋白質要吃對、皮拉提斯是運動首選
Maksim Goncharenok@pexels
除了藥補調理,若日常出現水腫或脾胃不適,林良鴻醫師建議搭配按摩「三大穴位」保養效果更佳,分別為位於小腿外側的「豐隆穴」、小腿內側的「三陰交穴」、以及足背的「太衝穴」,有助於紓緩並改善體質。
【豐隆穴】
位置:小腿外側,膝蓋骨外側與外踝尖連線的中點。
功效:化濕和胃,幫助水分及油脂代謝。
【三陰交穴】
位置:小腿內側,內踝尖上三寸、約四指幅高。
功效:健脾助運,促進腸胃消化吸收。
【太衝穴】
位置:足背第1~2跖骨間隙的後方凹陷處。
功效:疏肝理氣,加強腸胃整體運作功能。
延伸閱讀 : 「換季過敏」怎麼辦?中醫師建議養生5關鍵:吃桂花釀止咳更有效
Andrea Piacquadio@pexels
無論是藥補或穴位按摩,皆屬於緩解與輔助之道。要真正擺脫水腫體質,仍需從日常作息下手。林良鴻醫師提醒,應避免久坐久站,定時起身活動以促進下肢血液循環;也可透過健走、慢跑、游泳等運動幫助排汗代謝。此外,切勿因擔心水腫而減少喝水,補充足夠水分反而有助於代謝循環,是從根本調養的重要關鍵。
2025南韓最美女演員Top10!宋慧喬、金智媛、秀智、蔡秀彬持續霸榜,Jisoo竟跌出榜外?
植物性才安心?春夏溫和「美白精華」7款:品木宣言、倩碧專為敏感肌打造
加入Bella儂儂 LINE好友,接收流行時尚新訊。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