▲近半年內「大腸鏡常見問題」話題的網路聲量表現。(圖/《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》提供)
大腸鏡檢查頻率怎麼抓? 高風險族群應2年1次
觀察近6個月內網友針對「大腸鏡常見問題」相關話題的討論,可以發現「需求族群」是最常見的疑惑。便有醫師提醒,當發現有「排便出血」、「體重異常減輕」、「大便變細」、「排便習慣改變」等狀況時,千萬不要輕忽,可能是大腸癌的警訊,應抽空做大腸鏡檢查。除了前述生理上有明顯異常外,若有不良飲食或生活習慣,如「嗜吃紅肉、有抽菸、喝酒、肥胖者」,或有「潰瘍性大腸炎」、「大腸癌」等家族病史,也都屬於腸癌高風險族群,建議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,不僅可直接觀察腸道內是否有潰瘍、息肉等病徵,發現後還能馬上切除並採樣檢查,是守護健康的良方之一。
還有不少民眾好奇究竟「多久要檢查一次」。不少醫師建議若為腸癌高風險族群,30歲後即可考慮進行大腸鏡,並視結果每1~2年定期篩檢;若不屬於高風險族群,則可在45~50歲後每2~3年定期檢測,以不超過5年為原則。其他網友也贊同表示「最好的篩檢是3~5年一次大腸鏡,有家族史更要縮短年限照大腸鏡」,建議根據年齡、自己及家族的病史等因素調整檢測間隔,或直接向專業醫師諮詢。
大腸鏡檢查費用引討論 無痛選擇成自費關鍵
而「費用」也受到不少網友詢問,其中又以是否要加價做「無痛大腸鏡」尤為熱議。市面上自費大腸鏡多落在3,000~5,000元,如怕檢查過程中伴隨有不適感,也可負擔額外4,000~5,000元的麻醉費用做「無痛」。就有網友分享太太做大腸鏡的心得,「在等麻醉時有個病患在做一般大腸鏡檢查痛得唉唉叫,她認為麻醉這錢花得值得」;不過也有網友分享自己的經驗,提到「就一點噁心感,而且一下子就過去了」,不妨考量自己對疼痛的敏感度選擇是否加購麻醉,讓過程更加舒適。
相信不少民眾在做大腸鏡前,容易因為可能的不適感而卻步、遲遲不願受檢,不過它在及早發現腸道問題、預防疾病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,不妨在檢查前多看看其他網友的感想,了解檢查前後及過程中的常見問題以減少焦慮,讓檢查進行得更加順利吧!
核稿編輯:陳如頤
# 首圖來源/Freepik
更多NOW健康報導▸秋冬皮膚拉警報!乾癢濕疹反覆發作 中醫教你正確保養▸五十肩難眠!個人化冷凍肩整合療程 安心舒眠靈活再現
就❤NOW健康:社群 │ 影音 │ 官網 │ 醫級邦 │ 健康安妞 Podcast
0